.jpg)
个人简历:
高峰,副教授,博士,硕士生导师,英语语言研究所副所长。
1996年6月英语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。
2004年6月获得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。
2009年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,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及社会思想。
2007年9月任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科长。2011年4月任英语语言研究所副所长。
撰写论文:
《论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改革》,1997年5月;
《精读课教学新议》,1999年6月;
《深化英语教学改革,进一步提高口语教学质量》,1998年5月;
《英语听力课教学方法探索》,1999年10月;
《 Metaphor和暗喻》,2001年10月;
《语境与第二语言习得》,《吉林师大学报》,2003年2月;
《新形势下高师英语翻译课存在问题及对策》《教书育人》,哈尔滨师范大学,2004年9月;
译文《工作友谊出效率》,《英语世界》,2004年1月;
独撰《源语语篇分析方法探讨》,《教育探索》,黑龙江省教科院,2006年5月,中文核心;
《述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思想》,《历史教学》,天津出版社 2007年1月,CSSCI;
《论英汉翻译中的原语语篇分析》,《吉林师大学报》 2007年2月;
《美国实用主义思想产生的条件—威廉·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成因》,《历史教学》,天津出版社,2008年8月,CSSCI;
《论实用主义创始人威廉·詹姆斯》,《吉林师大学报》,2009年3月;
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观分析》,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》,2010年第八期,第118页;
《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考》,《教书育人》,2010年11月,第60页;
《论高师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优化》,《教书育人》2010年12月,第31页;
《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1年第10期第265页;
《跨文化交际中客体语和副语言的作用研究》,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》,2012年2月;
《论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口译能力》,《吉林师大学报》,2012年第3期。
参编书目:
参编《Advanced English 译文》,1999年2月,吉林人民出版社;
《英语语音学导论》,副主编,1998年10月,北京东方出版社;
参编《英语阅读教程》,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4年8月。
参研项目:
1.第三参与者 “高学历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”,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项目,2004年—2007年6月,编号:JJWYZX2004042。
2.参与者“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与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”,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,2004—2006年11月,编号:200644。
3.参与课题“中西思维差异及翻译教学改革” 校级课题,2005年6月——2007年6月。
4.参与项目“现代欧美人口迁移与文化多元化”,2004年5月——2007年5月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。
5.主持,“客体语和副语言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流变研究”,吉林省教育厅“十一五”社科研究项目(吉教科文合字【2010】125号)2010.10- 2012.10。
6.主持,“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”,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(2010-10)。
7.主持,(博士毕业启动项目)“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及部分相关文学作品特色分析”,吉林师范大学,2010年 11月。
8.“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翻译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”吉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,第四参与者。
9.“非范畴话语向范畴话语过度的社会因素研究”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 2011B114,第三参与者,2011-2013。
10.主持,“结合跨文化交际知识创新口译研究与技能培训方法”,吉林省社科基金,2011B341,2011-2013。
11.主持,“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”,吉林师大教务处2011.10—2013.12。
获奖:
校“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奖”2004、2006年。
论文《原语语篇分析方法探讨》,四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2007年6月。
论文《论美国实用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》,四平市第八次社会科学成果评审2等奖,2010年6月。
主持申报的“英-汉翻译理论与实践”获得校级优秀课,2012 年5月。
指导研究生获得“吉林省首届研究生英语演讲大赛”一等奖,本人获得教育厅颁发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,2012年11月。
论文《二十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》,获得四平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,2012年7月。
第二参与人,外国语学院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教学实践与创新”的课题获得吉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,2012年7月12日。
2012年获吉林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主要讲授课程:
英语写作,翻译理论与实践,商务英语翻译,英语口译,跨文化交际,翻译概论,同声传译,语言学理论及流派等。